2)打破第四面墙_大反派也有春天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此我认为,电影无国界的本质是‘艺术的共鸣’。电影‘镜头语言’下的剧中人物的悲喜能够打破‘第四面墙’,引起观影者的普遍共鸣,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种族和信仰的‘电影无国界’最朴素和最直观的内涵,也是电影人的毕生追求。至于电影人的‘镜头语言’显然是继承了语言、文字、种族和信仰的主观立场。彼此之间并不矛盾。”

  第四面墙(fourthwall),简称“第四墙”,最初属于戏剧术语,是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它可以让观众看见戏剧中的观众。在剧院中,第四面墙存在于舞台结束和观众开始的空间中。其他三面墙分别位于舞台的左侧、右侧和后部。相应的,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第四面墙就存在于银幕和屏幕前。

  从另一个层面讲,观众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构建“戏中戏”的场景,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打破第四面墙”。1987年,美国著名电影和戏剧评论家,从1969年至1990年代初期一直担任《纽约时报》首席电影评论员的文森特·坎比(vincentcanby)对第四堵墙给出了第一个明确定义,他称其为“永远将观众与舞台隔开的无形纱幕(invisiblescrimthatforeverseparatestheaudiencefromthestage.)”。一堵透明的“墙”。

  这堵透明的“墙”对观众来说是看不见的,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表演,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不透明的,挡住了他们与观众的联系。因此,表演者表现得好像观众不在场一样,从而抵制了直接向观众讲话或直视镜头的诱惑,让观众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叙事,从而产生更逼真的表演。这堵透明想象中的墙,是观众“暂停怀疑(suspensionofdisbelief,由英国诗人、哲学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提出,原意是指在超自然/虚构作品中,作者需要竭尽所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暂时放下怀疑,忽略不真实/不合理之处,从而沉浸其中。这个诞生于文学的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游戏等媒介中)”的一部分。所以作品的观众一致认为,以“偷窥者”的视角,来观察“戏中戏的眼见为实”,对欣赏和享受小说作品至关重要。“暂停怀疑”也就是要尽可能创造所谓的“代入感”。

  第四面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面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18世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