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九十三章:下乡考察(3)_穿越1480之新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办法以外,中央亦会同意地方在正常赋税征收的基础上加征部分钱粮,以此充实常平仓。同时,中央也会把地方征收的脏罚银用以弥补仓储。

  义仓和社仓制始于隋朝开皇年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淸廷下令:各州县虽然设有常平仓存储粮食,但遇到饥荒之年,仍不能满足灾民所需,所以村镇可另立仓库,立于村镇的为社仓,与“常平仓”不同的是,义仓和社仓由民间办理,不属于官办仓储,主要弥补官办仓储在乡镇之间的空白。社仓的管理由百姓自行组织,由二三十家组成一社,负责管理社仓的社长由社员中家境比较富足和人品比较端正的人任职,副社长由读过书的人来担当此职。

  义仓和社仓要根据饥荒年景,区别上等户、中等户、下等户给予赈济,上等户粮食不够的社仓贷给其粮食,等到丰收的时候归还于社仓;中等户、下等户则无偿发放。社仓储粮由民间捐纳所得,每家每户根据按照家产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户,各等户出米四斗至一斗不等,每斗加耗五合,以此筹集储粮。地方上不得干预社仓的运行,官府鼓励民间捐助:对捐谷数十石以至百石以上者,予以嘉奖。另外也会按照捐谷多寡,免除差役,并由官府颁发牌匾,予以嘉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义仓和社仓要根据饥荒年景,区别上等户、中等户、下等户给予赈济,上等户粮食不够的社仓贷给其粮食,等到丰收的时候归还于社仓;中等户、下等户则无偿发放。社仓储粮由民间捐纳所得,每家每户根据按照家产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户,各等户出米四斗至一斗不等,每斗加耗五合,以此筹集储粮。地方上不得干预社仓的运行,官府鼓励民间捐助:对捐谷数十石以至百石以上者,予以嘉奖。另外也会按照捐谷多寡,免除差役,并由官府颁发牌匾,予以嘉奖。

  由此看,其实淸朝的储粮体系已趋于“完美”,与后世的储粮体系相比也不遑多让。

  宋洲在建立自己的储粮体系时,对淸朝的储粮体系多有参考,也建立了一套果仓、郡仓、乡仓、社仓的四级储粮体系,以做战略、备荒、周转等之用。不同与淸朝的是,宋洲的四级储粮体系皆由正府经营与管理,并没有民间的参入。

  不过任何完美的制度,都离不开人去执行,因此总有办法钻空子。就像淸朝,乾隆年间,储粮制度就已逐渐走向衰亡,如《淸实录》中记载的咁肃冒赈案,当地官员共计贪污三百余万两白银。有些灾害,看似天灾其实往往是**。朝廷提前拨款兴修农田水利,却被下面官员蛀空,结果导致灾荒频发,流民遍地,整个储粮制度最后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次发生在福来十村的社仓案,由该村村长与乡仓干部合谋引起,其作案经历可以追溯到八年前。

  每年小麦收获后,果家税务与粮储部门会派人下去收粮,所收的原粮一部分会就近储存到社仓,以备灾荒年景使用。而这部分原粮储存到一定年限,乡仓会派人下来收回,卖给商家酿酒或充作饲料等,在这其中难免会有损耗。

  十村村长与乡仓干部正是钻了损耗的空子,在这里面大做文章,虚报损耗数量,并与商家做假账,瞒报出售数量,因每年的数目很小,一直都没有被上面发现。

  就在今年,福来十村的社仓仓库出现漏水情况,导致部分小麦发霉,村长乘机报了一个离谱的数目,考察小组下去核对,发现了其中的猫腻,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八年前,才将一群硕鼠的行径调查出来。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