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五十八章 巴黎和会(七)_扩张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眼下中国的工业实力纯粹是用钱堆出来的,至于技术方面吗——————该怎么说呢,造东西,永远要比研究东西简单。

  事实上在国内的许多部门内。都是只懂得如何制造,而不懂得如何研究。许多研究上的东西,都主要依赖于雨石集团,而雨石集团内外籍的研究员的数量几乎占了一半那么多…

  所以接下来严绍所要做的,除了稳固在西伯利亚及中亚的统治之外,还有就是全面提升中国的科研水平。但是光靠自己的话。始终还是有些太慢了,所以便只有用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引进,引进人才…

  历史上中国也曾经这么做过,这个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双引工程’。

  在后世,苏联解体应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最轰动的事情之一。毕竟这意味着世界局势的改变,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当时中国所推出的‘双引工程’,就是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是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亲自抓的,俄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似乎对此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号称是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仅此于1950年代的援华156工程的最大的占便宜项目。

  苏联解体后大量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生活没有了着落。西方当时看中的是俄罗斯的核科学家和导弹专家,没有想到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大举侵入,此举让美国直到严绍穿越的时候都感到后悔。而当时抓这个项目的国务院总理在当时说了很著名的一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事实上当时出手的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一个国家,其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

  韩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韩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机票,并提供一个月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视专家本人资历和贡献大小,一般1500、2000美元/月,知名专家3000、4000美元/月。

  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韩国,但得益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