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九章 态度问题(下)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双眼,只能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韩国正在崛起。”

  “也许各位大臣心里面很疑惑。觉得韩国只不过是在投机取巧,侥幸靠着魏国、赵国夺得了我大秦的两郡之地。依照我大秦眼下君臣合力。同舟共济,用不了多久就能恢fù元气,继而东出函谷关,征战天下。那我就给王上,给各位大臣试着分析一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见,不成熟的地方大家不要挂怀。”

  秦王满意地点了点头,不论太子柱接下来说什么样的言论,单单听他如此有理有据,揣摩人心地组织语言。自己的苦心就没有白费。秦国后继有人啊!

  下意识地望了秦王一眼,太子柱心里面也是一喜,当即坦然说道:“我以为,韩国之所以为我大秦死敌,给我大秦制造如此大的损失,全赖一人,那就是如今的韩王韩然。在华阳之战前,他名声不显。但一夜而灭十五万赵、魏联军的丰功伟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明,当时我们大秦和韩国交好,按照常理,他要么骄傲自满,整顿城防,防止赵国反攻,要么就是向我秦国求援,先发制人。但韩然却出人意料地向赵、魏两国传达友好的信号,与之结盟。这说明什么各位?这说明他的本意就是想联合赵、魏,抗衡我大秦。或者简单地说,他早就对我秦国有二心,华阳大胜不过是他联盟赵、魏的砝码而已。”

  上大夫嬴沢疑惑地说道:“依照太子的说法,韩国放着和我秦国睦邻友好的良好局面不管,偏偏要联合赵、魏两国与我秦国做对,这是何道理啊?”

  太子柱随即解释道:“这说明韩然高瞻远瞩,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秦国当时的国力睥睨天下,韩国首当其冲,要么和要么战,求和的话可保数十年的和平,但当我们大秦消灭了魏国以后,韩国的处境毕竟艰难异常。也许正是意料到这种处境,韩然才决定誓死抗争,以求一线生机。这件事就说明韩然的一个个性,那就是深思熟虑,有勇有谋,否则不会有华阳大胜,不会有三晋联合。”

  群臣点了点头,深以为然。站在韩国的角度,韩然肯放弃眼前的利益,选择长远利益并为之付出,的确配得上太子柱的评价。

  太子柱见状大喜,当即继续说道:“三晋联合后,我大秦暴怒之下讨伐韩国。对于这样的情形想必韩然早就料到了,于是在野王屯驻重兵。这个时候魏国的主力就在近前,却没有救援的意思。赵军更是远在千里之外,敢不敢出现还是两说。韩然不惜损耗巨大的兵力,也要挫伤我大秦的士气,削弱我大秦的实力,就是想让赵、魏两国知道,我大秦并非不可战胜。”

  “等疲弱我军差不多的时候,赵、魏两军这才姗姗来迟,一举消灭了我大秦十万雄师。等到这里,换做保守一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