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81场:众说纷纭_华娱之白金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林晓光戴着大墨镜,出现在众人面前。

  郝蕾倒是没做任何遮掩,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演的角色本来就是个疲惫的母亲,索性就挺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免得欲盖拟彰。

  和林晓光和郝蕾一样,许峥和佘诗曼同样没睡好。

  这两天的行程很紧,今天先要飞去魔都跑几家影院,再转去江浙一带跑宣传,明天又得飞往喃京城。

  没办法,现在商业市场开启,拼的就是个曝光度,你不抢观众别人就抢,妥妥累成狗。

  而当剧组赶场的同时,《催眠大师》经过一天的口碑发酵,终于迎来了媒体的全面报道。

  “观众印象中的许峥是个正儿八经的喜剧演员,可这一次他自导自演,用独特的电影语言,让这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有了荡气回肠的结局。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大多数女性影迷眼睛通红,看来都被最后的煽情给煽哭了,更有一个小伙边走边说:太丢脸了,看徐光头演的电影居然看哭了。”

  ——《邶京早报》

  “内地电影终于出现了方向正确的合格的心理悬疑片,它或许做得并不完美,但它无疑拓展了心理悬疑这种类型片。

  而这一个振奋人心的开始,并呈现出的非常良好的趋势。

  影片的音乐及音效,片头的音乐回味无穷,有种大气磅礴的忧郁缠绵,看似矛盾,但效果又确实如此。”

  ——《羊城晚报》

  “非常罕见的国产好片,情节不拖沓,内容环环相扣,演员到位,留有余味。

  医患关系和道具的意象化耐人寻味,鬼故事和心理分析相互解构,催眠意识和梦的嵌套故布疑阵,用来素描心理轮廓。

  对看惯该题材的观众来说,其实并不复杂,但在国内的确是个巨大突破。

  第一次做导演的许峥,向观众催眠前,在细节上也做了番心理暗示,稍不留神就错过了,结尾能稍作减法会更好。”

  ——《现代快报》

  ……

  以上种种观点,又以《魔都晚报》的文章最具代表性,毕竟许峥是个地道的上海男人,魔都晚报居然在A版开了篇电影评论:

  “许峥此次的转型是很成功的,他就抓住了三个基本点,故事、细节、演员。

  许峥能够转型成功,也离不开林晓光这个顶级电影操盘手。

  林晓光的光影公司编剧资源相当雄厚,换句话说,他出品的电影剧本要比大部分导演好看多了……”

  不得不承认,无论多经典的电影,都会有人出来诋毁。

  更何况,《催眠大师》也只是一部让人惊喜的悬疑电影罢了,离真正的经典还有不小的距离。

  虽然也有一些负面论调,但在整体的大势面前,很快就被淹没其中。

  纸媒如此报道,网上就更加炸翻了天,不过那帮货就比较不靠谱了,尤其是许峥和佘诗曼二人的影迷:

  “今天我去看《催眠大师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