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先生的话总是有理_我生活在唐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

  作为一个中美合拍影视作品多年观看者,唱跳ra篮球的专业欣赏者,李南惊奇地发现——

  有些片子虽然拍的烂,但是总有那么一两句台词,还是很有道理的。

  仓廪足而知礼节,古人诚不我欺。

  在回来的路上,李南已经想清楚了,在资源贫瘠的古代村子,所谓的道德是远远小于私德的。

  连饭都吃不饱,哪会有人干劈情操。

  所以古代乡民对于隔壁女人出轨,邻家翁媳扒灰这种,在士人眼中大逆不道的事情看得很淡,但是极度热衷于把自家的寡嫂嫁给小叔子。

  无他,后者能延续宗族,省了小叔子娶妻的费用而已。

  古人所谓的“朴实”,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拥有的东西太少,眼界不够开阔所表现出来的的无知而已。

  对于读书的“老爷”们来说,古代村人是淳朴热情的。因为这些士人老爷们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让他们万劫不复。

  未庄穷凶极恶的王胡和地保等人,在秀才老爷的面前,照样也是大气不敢出的。

  但是对于那些捡来的“陌生人”或者“弱者”,这个答案则是相反。处于未庄最底层的“阿q”都可以摸着小尼姑的头皮,来一句侮辱性极强的“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人的本性,大抵如此。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带着一部分天然的恶。在不愁吃穿的人身上,这种恶被所谓的“道德”或者“礼仪”给压制住了,不是因为他们又多高尚,因为在他们的圈子里,一个讲“礼”的人会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而已。

  而在资源贫瘠,拥有的太少的古代山村,“道德”这种东西不可能给他们带来任何自身利益的时候,这种恶就会**裸地表现出来。

  有歌为证:黄巾贼你不要闹我,咱姥姥烧柴煮水饺,放下刀,若想吃饱,去跟皇帝老爷讨(现在还有人记得这首堪称超吊的,带着八段副歌的乱舞春秋吗)。

  放到古代的乡村,这就表现为**裸地丛林法则,谁家儿子多谁厉害,谁拳头大谁有理,谁更能“闹”,谁看起来不好惹,就能拥有更多话语权,这就是古代乡村毫无遮掩的真实,

  放下刀不要闹我了,去找皇帝老爷讨吧。这大概是某个官员或者士人对闹事的“愚民”们说的话。

  谁闹谁有理,生存的压力逼迫他们死死抱团。一贯就是古代乡民用来在黑暗的中古时代求存的不二法则。

  放在古代的乡村,就表现出极度的排外和弱肉强食。我弱是吧,但是我可以抱团欺负比我更弱的群体,参见阿q对小尼姑。

  因为你是外乡人,你是村里的工具人,所以哪怕分给你的粮食,我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抢走。哪怕自己都去抢回了,还是被其他人打了一顿。

  最可怕的是,没人觉得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