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二十六章:狂生(上)_穿越1480之新世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一笔收入是祖父去世,官场同僚凑得一笔吊唁费,扣除奔丧花销外,他将其余全留给了妻女买田养家。

  万历九年(1581年),五十五岁的李贽从姚安辞官,来到湖广黄安好友耿定理家暂住,白天在天台书院,讲学论道;晚上与耿定理作古论今,顺便教授耿家子弟。

  这种悠闲的日子也不是古井无波,李贽视礼教为无物,儿子去世,就劝说儿媳不必守节,改嫁他人;他辞官致力追求学术后,行为更为大胆,破例招收女弟子,提出个性自由与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耿定理对此没什么意见,但耿定理的兄长刑部左侍郎耿定向却看不惯李贽的“狂言狂语”,时常与其进行口舌之争,双方水火不容,导致耿家分成两派,甚至到了用武力决定谁为真理的地步。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李贽搬离耿家,移居麻城,投靠了另一位知己周思敏。李贽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担心自己的观点过于惊世骇俗,没有选择住在周思敏家,而是独自住进了寺院,第二年派人将家眷送回泉州,自此“既无家累,又无俗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李贽搬离耿家,移居麻城,投靠了另一位知己周思敏。李贽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担心自己的观点过于惊世骇俗,没有选择住在周思敏家,而是独自住进了寺院,第二年派人将家眷送回泉州,自此“既无家累,又无俗缘”。

  李贽在寺院里一住就是好几年,一边讲学,一边潜心读书著说,倒也清闲自在。其流传于后世的《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以及《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六卷,便是在这段时间完成。

  (注:“道学”一词在哲学范围等同于“新儒家”。道学(或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的最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学”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礼记·大学》“如切如磋,道学也。”《宋史·道学传》将“闻道”早晚作为排列传主的重要依据,以周教颐“闻道甚早”居首。)

  李贽所著书籍核心为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

  其中《焚书》最为惊世骇俗。之所以起名《焚书》,是因为李贽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容于世,极有可能会被禁毁。《焚书》一书直指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传统说教,对程朱理学提出大胆怀疑和猛烈批判。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传统读书人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将他驱逐出麻城县。但李贽公开宣称作品是“离经叛道之作”,“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坚持到底毫不畏惧。

  好在李贽身处的是明中后期,各种新思想本就层出不穷,李贽的言论传播后,彻底火了。工部尚书刘东星邀请他去山東著书,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亲自登门求教,连传J士利马窦都三次登门与他交流,全果各地邀请他前往讲学的书信不知凡几。

  远在南太平洋诸岛的宋洲儒士听闻了他的故事,也找上外务部请其出面,能否将他请来宋洲讲学。

  请收藏:https://m.aofc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